当前位置:首 页 --> 方案设计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发布时间:2015/9/21 9:52:00 来源:
在线咨询:
给我发消息
李湘宁 2850985550
给我发消息
张代明 3003290139
给我发消息
姚红霞 3003214837
13713728695

  1.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1.1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概念及分类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是能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整合进用户的衣服、鞋帽等其他配件中,集成了软硬件而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新形态终端设备。目前,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多以可通过低功耗蓝牙、Wi-Fi、NFC等短距离通信技术连接智能手机等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的产品形态包括以手腕为支撑的智能手表、腕带、手环等产品,以头部为支撑的智能眼镜、头盔、头带等产品以及智能服装、配饰等各类非主流产品形态。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根据技术实现难易和功能特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传感器应用的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例如Fuelband智能腕带、Jawbone Up智能手环、Fitbit Flex智能手环等。这些可穿戴设备,主要通过传感装置对用户的运动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出记录和评估,通常需要与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连接进行数据的分析、管理、显示等应用;另一类是支持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的移动智能穿戴设备,除可实现基于传感器的应用,还可实现支持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例如Pebble智能手表、Galaxy Gear智能手表、GoogleGlass智能眼镜等,通过支持新型人机交互技术诸如新型显示技术(例如柔性屏幕、微投影)、语音交互技术(例如语音控制)、增强现实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例如手势识别、人脸识别)等方面,实现具有和智能手机类似的功能,通常与智能手机等设备配合使用,简化智能手机的操作,将智能手机的通信、娱乐等功能在可穿戴设备上进行扩展。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在信息传输、人体感知等领域可作为智能手机等传统智能终端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把智能手机上的部分功能抽离出来,以更好的交互方式呈现到用户面前,使传统智能终端在新型交互方式上实现功能延伸,功能延伸以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为主要代表,可实现穿戴设备的上网、导航、拍照等功能。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注入智能手机所没有的元素,进行功能创新,并使新功能与传统智能终端已有功能形成互补,功能创新以智能手环、智能腕带等产品为代表,发挥贴近用户身体的主要特点,可收集并整理用户运动及健康数据。

  1.2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格局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目前仍处于起步期,众多企业开始发力。2013年以来,移动智能穿戴市场逐渐升温,各类产品涌现,应用领域拓展百花齐放,但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期,产品规模均有限,软硬件格局偏碎片化,消费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众多厂商从2013年以来开始进入该领域,包括谷歌、苹果、索尼、三星、Pepple、Nike、Jawbone、盛大果壳、映趣科技等国内外企业,先后推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鞋等产品。2014年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再次成为科技产品热点,三星、索尼等在原有智能手表产品之外,推出智能手环及新一代智能手表等新品。其他ICT大厂纷纷跟进,英特尔发布多款产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耳塞、智能耳麦等,爱普生、Lumus等推出了智能眼镜产品,国内华为、中兴、小米、百度、奇虎等智能终端厂商和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跟进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产品领域,更多企业开始发力移动智能穿戴设备。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尚未形成类似智能手机领域寡头垄断的局面,呈现多元化发展。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多样,碎片化特征明显,除了手环、手表、眼镜等主流穿戴产品外,智能服装、鞋、手套、书包、拐杖、首饰等其他创新穿戴产品也开始涌现,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和使用范围正向服装、家居、车载、安防等其他行业领域渗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发展的新思路。各企业针对不同形态的产品优势各不相同,导致市场群雄割据的局面。据分析机构Canalys的市场数据,在2014年上半年,全球智能腕带销量440万件,而智能手表约180万件,腕带和手表是可穿戴设备市场上的主要产品。Fitbit和Jawbone等早期进入的初创公司在智能腕带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分别占据智能腕带市场的前两名,传统ICT巨头企业三星在智能手表领域呈现快速追赶态势,凭借第二季度发布的多款新产品,其份额开始超过初创公司Pebble,与Pebble和索尼共同领衔智能手表市场。

  2.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关键技术发展状况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不仅要求芯片、操作系统需满足小巧和低功耗要求,以满足设备可穿戴性和低功耗;还需支持更多样的传感器技术和新型人机交互技术,来感知周边环境和实现多种操作模式。

  2.1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芯片技术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芯片向小型化、低功率化的过程发展,芯片呈现多样化需求。已有产品通常可分为两种平台架构。第一种脱胎于智能终端,以已有的手机应用处理器(AP)为核心硬件的通用平台,功能强大,可以完成增强现实等一系列基于多媒体内容的交互功能,缺点就是功耗较高、待机时间较短;另一种与活跃于工控领域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结合,立足嵌入式技术,采用该类架构具有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对增强现实等高性能人机交互技术的支持较弱,只能完成监控、记录、提醒等简单功能。高通、英特尔、MTK等产业巨头以及我国君正公司已经相继推出用于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定制化芯片,将加快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硬件成熟。

  2.2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操作系统技术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操作系统呈多元化发展,目前通常有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是面向功能相对简单的基于传感器应用的操作系统,通常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例如较成熟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在单一领域完成固定任务;二是基于已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进行裁剪,大部分智能手表、眼镜等产品便是基于Android、iOS、Tizen等操作系统进行开发,针对手机操作系统耗电量大、视频加速和3D等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等功能进行裁剪优化;三是专门针对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谷歌已经发布针对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ear系统平台,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格局将迎来新的变化。

  2.3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成为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核心器件,生物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广泛应用。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中的传感器根据功能可以大致分为运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环境传感器三类。运动传感器在智能手机等传统终端中已广泛应用,主要实现运动探测、导航、娱乐、人机交互等功能,目前可穿戴设备对于运动传感器的需求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生物传感器和环境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健康和医疗监控、环境监测等,在可穿戴设备中也开始广泛应用,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穿戴设备中的传感器是人类感官的延伸,随着传感器小微型化与智能化方向的发展,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将加速对多样感知能力的整合。

  2.4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成为智能眼镜等厂商竞争的热点,语音控制、手势控制、微投影、骨传导、增强现实等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开始在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中得到应用。语音控制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并逐渐由智能眼镜等产品应用开始向智能手表、智能腕带等产品应用延伸。手势控制技术有所突破,传统手势识别技术公司开始与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企业展开合作,有望推动手势识别功能在移动智能穿戴领域推广使用。此外,微投影、骨传导、增强现实等技术区别于传统智能终端的交互技术,在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移动智能穿戴人机交互技术在不断升级进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新奇有趣的操控体验,越来越直观简便和自然的人机交互技术仍将是未来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重要突破方向。

  2.5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续航能力

  续航能力成为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瓶颈,需多种方案综合解决。由于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物理空间的限制,无法配备高容量的电池,它的续航能力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瓶颈。目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该问题:一是从芯片、操作系统、屏幕以及终端互联等各方面着手减少功耗,寻找性能与功耗的平衡;二是增加电池容量,例如弯曲电池技术可在缩小电池体积的同时增加电池容量;三是通过无线充电、极速充电、动能、太阳能和生物充电等技术缓解该问题,但这些充电技术大多处于研究实验阶段,尚未大规模商用。

  3.智能穿戴设备产业生态发展状况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链涉及芯片、操作系统、元器件、设备产品、应用、云平台等众多环节,目前由于移动智能穿戴产品和操作系统的碎片化,产业生态较松散,还未形成大的产业阵营,产业界已开始积极尝试,基于自身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链整合思路。

  3.1 以操作系统为核心整合移动智能穿戴软硬件产业链资源

  谷歌通过开放的AndroidWear操作系统平台,允许第三方厂商加入生产各式各样的穿戴设备,试图用Android手机类似的合作方式整合全产业链的资源打造统一移动智能穿戴生态阵营,谷歌正在与电子产品制造商LG、摩托罗拉、华硕、宏达电和三星寻求合作,另外芯片厂商Broadcom、Imagination、英特尔、联发科等也将加入阵营,此外,AndroidWear的出现,将让应用开发回归统一。

  3.2 通过云平台打造移动智能穿戴云端结合生态链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不仅是硬件设备,更需通过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通过开放的云端技术、平台和资源,与更多穿戴终端厂商和开发者合作,“云”与“端”结合,希望能够打造一条云端结合完整的生态链。百度为TCL、OPPO、PICOOC、MUMU等其他硬件厂商的产品提供云平台,同时与好大夫、青鸟健身、急救中心等健康服务提供机构取得合作,在云端进行聚合与分析,为用户输出较为专业的健康报告和服务。腾讯微信公众平台开始支持可穿戴设备接入,用微信同步、管理不同品牌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微信的社交关系打通。

  4.智能穿戴设备应用及商业模式发展状况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可感知监测体征、环境、运动多种数据,并可快速收集和分析数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结合云端平台,具有创新的商业模式。

  4.1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应用领域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运动、娱乐业优先应用。在医疗方面,移动智能穿戴医疗设备通过体征数据(例如心率、体温、血压等)监测,基于更丰富和全面的检测数据和后台的云技术分析,可以提升诊疗水平,持续跟踪患者情况,以美国CardioNet公司为代表,利用移动智能穿戴设备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开启了移动智能穿戴医疗新模式。在运动方面,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小巧便携的特点将使其成为运动健身的理想辅助产品,以Fitbit、Jawbone Up为代表的运动健康类产品可测量时间、卡路里和步数,普遍受到用户欢迎。在娱乐方面,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可实现类似智能手机的功能,在社交、游戏、照相、阅读、上网等方面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4.2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商业模式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目前以硬件销售盈利为主,未来更有可能的是通过软件、服务销售盈利。移动智能穿戴设备是以下三种商业模式的组合。一是硬件销售盈利,移动智能穿戴设备在设计上通常具备时尚化和个性化,将可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从而获得利润,目前智能眼镜及主流智能手环产品价格均较高。二是数据服务营销,移动智能穿戴设备不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通过控制、搜集更多的数据,进行基于数据的营销。三是软件销售盈利,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生产商可建立类似应用程序商店的平台,从软件的销售中提成。

  结束语

  移动智能穿戴设备极大提升了用户数据感知与控制能力,对用户数据与隐私保护以及可穿戴设备安全风险更加突出。首先是用户隐私收集风险空前,移动互联网巨头将用户账号系统与海量感知信息相结合,空前挖掘、释放用户的数据信息,可穿戴设备所感知到的一切信息都有可能泄露;其次是信息主权问题更加凸显,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的各种数据如果跨境传输并存储在境外应用服务器上,将直接影响国家的信息主导权及经济社会安全;第三是非法远程控制威胁加剧,可穿戴设备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人民生命财产(例如医疗健康设备、车载系统等),如被非法入侵控制将造成严重后果。此外,可穿戴设备偷拍偷录和对人身安全的影响也备受关注。可穿戴计算设备的拍照、摄像、录音等功能更加隐蔽,由此引发的秘密泄露问题将更趋突出;同时,可穿戴设备因为贴近人体,其近距离辐射和散热对人体健康(特别是孕妇)的影响尚不明确,引发公众普遍担忧;部分与皮肤长期接触的可穿戴设备可造成使用者产生皮肤不适或过敏反应等。为推动移动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移动智能穿戴设备的标准和检测规范,也需尽早进行研究和制定。

 
    您可能对以下产品感兴趣  
产品型号 功能介绍 兼容型号 封装形式 工作电压 备注
 
深圳市永阜康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7113496号 服务热线:0755-82863877 手机:13242913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