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运作原理
为了解LCD何以产生噪声,须掌握LCD基本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从LCD显示器的最底层开始,光线在此产生后再朝上反射,每个像素含有红、绿、蓝三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又包含一个液晶叠层(Sandwich),叠层顶部则贴合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薄膜,其顶层与底层中间夹着液晶材料。
图1 LCD与触控面板架构图
其中,顶层为所有子像素的共极,通常称为VCOM层;底层则专为子像素配置,称作子像素电极,当电压导通到LC叠层,液晶材料就会扭转白光的极性(Polarity),在叠层上方的偏光板,只让特定极性的光线通过。若光线的极性与偏光板的极性一致,子像素就会达到最高亮度。若光线极性与偏光板相反,子像素的亮度就降到最低。
此外,每个子像素都有一层彩色滤光片(R、G、或B),其作用类似彩绘玻璃窗,藉由把电压导至三个子像素的液晶叠层,像素就能设定成任何RGB组成色。每个子像素还含有一个TFT,做为导至液晶叠层电压的on/off开关,这样的设计在刷新全屏幕影像时能有效对屏幕上的像素进行排序。
如图2显示,像素在TFT闸极(Gate)被开启,TFT的源极(Source)链接到彩色数字模拟转换器(DAC)输出端,TFT汲极(Drain)则连结到ITO子像素电极。由于液晶材料无法承受直流(DC)电压,因此偏压必须是交流电。ACVCOM与DCVCOM两种类型的LCD显示器也有所差异,前者主要透过一个差分电压主动驱动VCOM与子像素电极,因VCOM层系由AC推动,故称为ACVCOM方案。后者则透过DC驱动共极层,而子像素由AC驱动,此信号以DC值为中心进行偏摆,两种VCOM方案各有不同的效能与成本优劣势。
图2 LCD与触控面板电路图
业界都知道ACVCOM因主动驱动大面积的ITO(VCOM)层,将造成大量噪声;DCVCOM则以低噪声的表现为业界所熟知,然而事实不一定如此。以往传感器与LCD表面之间有一层薄的空隙(Air Gap)。但现今手机做得更薄,因此大多不再有这层空隙,将ITO传感器直接贴合到LCD表面的方式逐渐为大多数厂商采用,造成噪声耦合更加严重。
更有甚之,业界当前设计方向是要求触控面板控制器能直接感测VCOM和子像素电极,也就是内嵌式(In-Cell)触控技术,此来,触控屏幕与LCD控制器之间须进行同步化,才能在扫描触控屏幕时免除噪声干扰;现在大多数智能型手机的LCD也逐渐淘汰ACVCOM,转用更高质量的DCVCOM与AMOLED显示器,并朝向直接贴合或In-Cell发展,藉以降低制造成本与产品厚度。
LCD噪声将耦合至触控传感器
至于LCD噪声如何耦合到触控屏幕传感器,主要是其电路噪声将耦合到触控屏幕电路的两个电容。第一个电容为CLC,这个电容是在子像素与VCOM表面之间形成,其间液晶材料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电质。
就DCVCOM显示器来说,驱动子像素的AC信号耦合到VCOM层就会变成噪声,并传至整个面板。DCVCOM层看似是一个良好的AC接地端,因为以DC电压维持这个节点;但事实上则会削弱噪声,因为VCOM层是由电阻相当高的ITO制成,此处将发生第二个噪声耦合电容的情况--CSNS。
CSNS在VCOM层与电容传感器之间形成,VCOM层剩余的噪声电压会透过CSNS耦合到电容式触控屏幕传感器,并传至触控面板控制器的接脚。对ACVCOM显示器而言,由于以AC波型驱动VCOM,因此LCD噪声也会透过CSNS直接耦合到触控屏幕传感器。
量测与分析LCD噪声的方法相当简单,可用一个导电金属连结到示波器探棒,或采用一片面朝下的铜片,然后直接覆盖在显示器的表面(不要附加触控屏幕传感器)。另外也可用大铜板或一片铜带,但要注意噪声强度会随着导体尺寸缩小而降低,因此最好覆盖整个表面,藉以把示波器的耦合误差减至最小。
图3显示撷取到的ACVCOM信号波形,其中通常含有一个高强度基频,其波形接近方波。ACVCOM运作频率一般介于5k~25kHz之间,通常基频频率会对应到LCD每列像素更新(扫描线频率)的速度。
图3 ACVCOM显示器耦合噪声与时间关系图
图4则显示实际撷取到的DCVCOM波形。DCVCOM波形类似数个尖锐的高频脉冲,没有类似ACVCOM的高强度基频,但其谐波量可轻易冲高到50k~300kHz,短暂的脉冲对应到子像素电极驱动信号。DCVCOM噪声的特性和显示影像有高度相依性,最糟状况的影像通常是整个屏幕上以棋盘状排列的黑白交错像素(看起来接近灰色);但是在分析DCVCOM显示器特性之前,请务必测试多种不同影像。
图4 DCVCOM显示器耦合噪声电压与时间关系图
五大招降低LCD噪声
设计者要确实降低影响触控面板控制器的显示噪声,可利用几种方法,包括削减噪声强度、避开噪声的频率、导入数字滤波器、改良触控传感器设计或加强触控屏幕与LCD面板的同步化。
一般来说,设计工程师可以用一层强固的ITO覆盖住整个显示器,此遮蔽层置放于显示器与触控面板传感器之间,直接链接电路接地端,因此显示噪声会直接传到接地端而不是触控面板控制器。遮蔽层在减少噪声方面通常效率颇高,不过,由于会增加触控面板制造成本,加上会减少面板的透光度使影像质量略受影响,因此较不受业者青睐。
相形之下,挑选适合的运作频率,让触控控制器的频率不同于LCD噪声频率则是最佳选项之一。对此种方法而言,导入能应付大量尖峰噪声的触控控制器,并且避免触控屏幕感测电路过度饱和,有助达成降噪声的目标。
此外,窄频接收器有助于配合噪声尖波(Spikes)进行调整,还能帮助在撷取到的波形产生快速傅立叶变换(FFT),以便了解应把触控屏幕运作频率设定在哪里,如图5显示DCVCOM时域波形的FFT。目前触控控制器制造商也以开发出许多自动工具,能帮助挑选理想的运作频率,其中许多工具能扫描触控屏幕运作频率,还能同时监视噪声。
图5 DCVCOM耦合噪声与频率FFT关系图
此外,数字滤波器对降低噪声亦有很大帮助。工程师有许多线性与非线性滤波器可挑选,对不同的应用各有优缺点。线性滤波器方面,传统无限脉冲响应(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 IIR)或有限脉冲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 FIR)滤波器,虽然在降低噪声方面表现不错,但在追踪屏幕上手指碰触点的速度会有点迟钝。
如今业界已针对这些滤波器进行许多改良,带来更好的手指追踪性能。其他非线性滤波器也能降低噪声,尤其针对含有高强度但不常出现的噪声尖波的脉冲噪声。另外有少数滤波器能聪明的辨识LCD噪声,并把噪声从实际信号分离出来。含有硬件滤波器的触控控制器会为产品加分不少,因能节省噪声处理的时间与功耗。
由于触控传感器对整体产品的效能而言相当重要,因此,许多新型传感器设计也纷纷朝向能降低显示噪声的研发方向迈进。其中一种热门方案就是曼哈顿(Manhattan),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样式酷似纽约曼哈顿地区的街道,为完美的水平与垂直排列(图6)。
图6 曼哈顿触控传感器架构示意图
触控传感器包含发送器(TX)与接收器(RX),所有真正多点触控的传感器都能驱动TX,并在RX上接收信号。在曼哈顿传感器设计中,TX占位相当宽,位置在RX之下;RX则较窄,因为要消除寄生电容以及减少噪声耦合。
总而言之,曼哈顿传感器让TX传感器能削减大部分的噪声,且不会让噪声传到RX,现今业界均采用许多精密的曼哈顿衍生技术。
In-cell实现触控面板与LCD同步化
最后,触控面板与LCD之间的同步化,亦是降低显示噪声的选项之一。事实上,这绝对须仰赖In-Cell设计才能实现。触控面板控制器要进行同步化,可透过监看LCD驱动器的水平与垂直同步信号,分别名为HSYNC(Horizontal Synchronization)与VSYNC(Vertical Synchronization),进一步与LCD面板同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ACVCOM解决方案中,有些触控面板控制器能直接从触控屏幕传感器挑出噪声,随即开始扫描,不须藉由监看LCD驱动器的HSYNC与VSYNC信号;此种ACVCOM的同步化相当直接,因为基频强度很高且频率很低。
相形之下,DCVCOM就比较困难,因为噪声频率较高,触控面板控制器的扫描与静止期之间需要精准的时序调整。
随着手机做得愈来愈薄,触控面板控制器会暴露在更多的显示噪声下,这是因为显示器与触控屏幕传感器之间有更紧密结合的电容耦合,促使各界更专注于显示器如何运作,显示噪声究竟来自哪里,如何量测显示噪声,以及有哪些降低显示噪声的选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