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小音箱有成见,这不行那不行,总之就是不行,但我们这篇要讲的就是小音箱也可以很行,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做得比大音箱还要有水准。
先简单说说音箱体积变化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自从电脑开始多媒体化以来,音箱行业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摆放在客厅庞大的系统,被浓缩为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单独的功放变成了内置的功放,音箱也从落地摆放到摆放在电脑桌上,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音箱系统的体积大幅的缩小。
而当前,台式机小体积化、笔记本高速普及等,对音箱设计又有了新的要求,体积还得再小,小到能和这些设备匹配。
这种需求是自然产生的,但这对音箱行业来说,这种需求却是极端的,很多人会陷入到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这么小的东西怎么可能有低频,音质能好么?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低频就是一切,这和多媒体音箱厂常年吹嘘自己产品低频多NB有关,用错误的衡量标准误导了消费。
衡量音箱的优劣有很多指标,例如频响曲线、结像力、解析力、层次感、音色等等,但在我们看来,最为重要的是结像力,结像力是指还原原始场景的能力,当然,这种还原是虚拟方式的,它将原始场景重新构筑在听者的脑海中。如果音箱有足够好的结像力,你可以清晰的听到一个结像点位于两只音箱之间的某个位置,这种感觉又叫脱箱感,如果感觉声音还闷在音箱里,这音箱的设计就算失败。这个结像点就如摄影时的焦点,结像点越实,结像力就越好。有了很实的焦点,就容易听出辅助声乐与领奏器乐、人声之间的关系,因此结像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定位。无法完成结像或者结像力很差的音箱,声音就偏虚,反之则实。
严重跑焦的摄影作品就是废片,而结像力低下的音箱则是废品。在结像力有保证的情况下,做足频响、解析力等等,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不认为频响是音箱品质的第一检测关口,解析力更不是。
我们再看看影响结像力的因素有哪些?
很多音箱采用两分频甚至多分频设计,这样是为了解决频率响应的问题,因为目前来说,扬声器所能发出的频率大小还是和振膜尺寸有关,一个5英寸的扬声器,是不可能发出20kHz的有效高频来的,而1英寸的扬声器,同样不可能发出低频,虽然不同的振膜材料会改变频率响应宽度,但无法做到依赖一张振膜实现全部频段的响应。
这种依赖高音扬声器加低音扬声器的设计成为音箱设计的主流,但他们却带来了一个结构上的技术弱点,就是高低音扬声器分别会形成不同的声源,两个声源点所扩散出去的声音,容易产生相位差,导致声音的不同步。
强力插入小贴士
- 相位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它与一切波形的东西有关。我们利用3D MAX来演示相位差会导致什么结果。结果就是本应该峰谷对应的地方错位了。这种现象很普遍,比如所高音扬声器在前,低音扬声器靠后,就会产生相位差,本应该一致的声音会出现相位不同步。
出现相位差之后,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煲箱软件。煲箱软件要求左右声道的音箱面对面的摆放,用于消除煲箱时的噪声,其奥秘就在其煲箱信号。煲箱信号一般为粉红噪声,但左右声道互为反相。这个反相,指的是相位差180度,峰变成谷,谷却成了峰,这样两个信号一相遇,会产生零和作用,峰谷相抵,降低了噪声。
这是极端例子,但能说明相位差对声音的影响。偏移几度的相位不会让音量有什么显著变化,但彼此峰谷参差,调制后会恶化音质,导致听感下降,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声音变得“虚”。
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将高音扬声器安装到低音扬声器防尘帽位置,这种扬声器称为同轴扬声器,而高音扬声器与低音振膜下沿基本齐平的设计,又称为同轴共点扬声器,所谓共点,就是高低音扬声器共用一个声源点。这种设计有利于降低高低音调制,降低相位差,注意,有些宣传中说是消除相位差,这是不正确的,不同振膜的响应特性等等因素依然会产生相位差。
说白了,同轴扬声器就是一种将高音低音扬声器做到一起的设计。它仍旧受到另外一个重要元器件的限制——分频器,不管是采用同轴扬声器还是分别采用独立高低音扬声器,都离不开分频元器件,高低音扬声器要能完美协调的工作,分频器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它如同一个团队的领导一样重要,下属成员才能相互配合。但分频器设计却是一项非常有技术性的活儿,其难度不亚于扬声器的开发,劣等的分频器,会产生新的相位问题,让音质降低。因此,同轴扬声器并不是万能的,只不过降低了某个环节的相位差。
还有一种称作全频带扬声器。所谓全频带扬声器,即指能做出很宽的频率响应的扬声器,并不是说这个扬声器能真正响应20-20kHz的频率段,由于这个命名并不准确,因此这种扬声器也被称为宽频带扬声器,但多宽才算宽?没有严格规定。在这个定义下,同轴扬声器也能被纳入到全频带扬声器或者宽频带扬声器的范畴。
这是一枚单振膜的全频带扬声器,它的好处是消除了不同振膜之间的差异性,而且能做到高低音完全是一张振膜发出的,因此这种单振膜的全频带扬声器实现真正的共点。由于高低音并没有分作两个独立的发声单元,所以不存在分频的问题,单振膜的全频带扬声器的结构与普通低音扬声器十分相似。采用单振膜全频带扬声器的音箱不需要分频装置,这又一次降低了二次开发时产生的问题。
单振膜的全频带扬声器在多媒体音箱中的运用并不多,因为其振膜的尺寸依然会影响其频率响应范围,例如5英寸的单振膜的全频带扬声器就很难对高频做出响应,而2英寸的则难以对低频进行响应。因此在多媒体音箱当中,甚至在传统的家用音箱当中,单振膜的全频带扬声器并无太大的用武之处。
但单振膜的全频带扬声器的春天来了,给它们带来新的生存契机是微型音箱。
参照物:乐之邦Monitor 01 US外置声卡 |
这种只有拳头大小的音箱,在设计上就会有所舍弃,如果设计师还想在这种音箱上作出强悍低频,一定是喝高了,但确保不错的中高频却是可以的。有所舍弃就必有所得,利用单振膜的全频带扬声器的技术性优点,M2拥有了非常出色的结像力,出色到甚至可以和一些发烧级的音箱媲美,这种结像力是结构优势,有理论和实践支持,并非胡言乱语。基本上,这种2.0微型音箱,只要采用单振膜全频带扬声器,它的结像力就不会差哪儿去,哪怕是那种小小的塑料微型音箱(也有冒傻气的厂商连这种结构都玩不好的,但不多)。它们的平均水平一定高于千元级的大型2.0系统。前些时候,我们在惠威H2测评中提到“H2的中频只好不差,甚至优于部分千元级的产品”,有部分读者表示怀疑,实践可以验证一切,有兴趣的可以去对比,这句话同样适用M2。
我们也看到,很多便携式的微型音箱,也是采用了单振膜全频带扬声器,音质为何又那么差呢?因为这种产品在设计时就不谈音质,这种便携产品大部分采用了一体化设计,箱体内就一个声学腔体,左右声道相互干扰,严重恶化音质,我们时常在想,这类音箱是否还有资格叫“立体声音箱”呢?因此本篇所讨论的,不包括这类产品。
话题再回到M2这类产品上来,由于M2的成功,这种分体式,采用全频带扬声器的2.0微型音箱被业内编辑圈称为“类M2”,但不得不说的是,M2和其跟风者惠威H2都不是这种结构最淋漓尽致的表现者,因为它们为“便携”妥协太多,因此我们还在期待这种结构更优秀的微型音箱出现。在大家对这种结构的优势有所认同时,音箱厂可能就会推出更高档的产品,我们不妨做个预测,发烧设计,售价高于1000元的2.0国产微型音箱一定会出现。
|
||||||
|
||||||